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题成果 > 文章 当前位置: 课题成果 > 文章

襄阳棉织厂的“寸纱不落地”精神

时间:2021-12-08    点击: 次    来源: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作者: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 小 + 大

襄樊棉织厂“寸纱不落地”精神内涵:自力更生,勤俭办厂,爱厂如家,艰苦创业。


在解放初期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运行的襄樊棉织厂,响应党的艰苦创业、勤俭建国号召,培育了闻名全国的“寸纱不落地”精神,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成为60年代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寸纱不落地”精神是特殊艰苦年代共产党人敢于拼搏、善于奋斗、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生动写照,鼓舞和影响了襄阳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

在解放初期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运行的襄樊棉织厂,起步时期生产经营困难重重。1952年底,工厂只有17台土木布机和37名工人。1953年初,襄阳地委派市烟厂副经理梁彦斌同志到棉织厂任经理兼政治指导员。她没有官气,和谒可亲,经常深入工人中,与工人交朋友,同吃一锅饭,同住小平房,常年累月与工人一同参加劳动。哪里最艰苦、最危险、最脏,她就出现在哪里。工人们从来不叫她的官衔,亲切地叫她“梁三姐”。

1954年工厂发展党员并成立党支部,梁彦斌任支部书记,她带领支部上班人,积极响应党的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号召,在棉织厂展开了大规模的勤俭节约活动。

导线女工郑士华在给织机送纬纱时,发现车间地面上散落着许多零星的乱纱头。她每天都将这些丢落在机台及地上的废纱料、短线头全部拣接起来缠绕成一个个纱团重新利用。梁彦斌得知情况后,与郑士华一起拣纱头、绕线团,探讨废纱头利用问题。她们把废纱头接成线团,送给整经工和导线工织成“勤俭布”,代替好布给工人做工作服,既节约,又耐穿;把稍短的纱理齐后,给导线工打车弦,以此节约成品棉纱使用量;把再短一些的纱头打成线“布草鞋”,发给男职工穿用,既凉快又舒服;把很短很短的纱头缀并成抹布,用来擦机器,做到了“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郑士华珍惜废纱的举动,体现的不仅是职工主人翁精神,更是增产节约的生动典型。在全厂节约增产大会上,梁彦斌大力表扬郑士华勤俭节约的好思想,提出“长纱短纱,见了就抓,做到寸纱不落地”的口号,号召全体职工学习郑士华从细微处为工厂、为国家着想的“寸纱不落地”精神。“寸纱不落地”精神很快成为全厂职工的自觉行动,群众性的捡纱头活动在全厂兴起。

厂党支部因势利导,向全厂发出“艰苦创业,勤俭办厂,发展生产”的号召。全厂所有织布机台上都挂起“勤俭袋”,时时勤俭、事事勤俭、处处勤俭,“寸纱不落地”精神成了办厂、兴厂之魂。老工人张兰英用捡来的棒糖棍代替铁钉插纬盘,仅此一项每年节约数百元钱;工人黄喜瑞和卢元柄通过试验,将灶灰拌成稀浆再拧成灶灰水,代替煤油擦洗织布机,一年可为工厂节约煤油八百多斤;保管员邱玉顺摸索出用洗煤炭的水加锅灰刷字,省掉了刷字墨汁的开支;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梁彦斌则亲自带领技术员,试验用煮化了的野蒜浆代替面浆用于浆纱,一年为工厂节约面粉上万斤。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节约一厘钱、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襄樊棉织厂就这样将“寸纱不落地”同技术革新、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经济核算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埋头苦干,增产节约,讲求效益,既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又促进了生产发展。

襄樊棉织厂多年来大力弘扬“寸纱不落地”精神,把一个只能生产单一老粗布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能生产中高档涤、棉、麻、混纺布、色织布等新产品,纺、织、染联合配套的企业,声誉驰名全国,产品行销中外。到1963年初,经过10年发展的棉织厂厂房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拥有80多台电动铁木布机和自动布机,年上缴国家利润10多万元。

襄樊棉织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育出的“寸纱不落地”精神,受到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

1956年以来,梁彦斌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三好”党支部书记、全国和湖北省先进工作者、“五好”职工等;棉织厂也被评为全省勤俭办企业模范单位,获得全国、全省群英大会红旗奖。

196349日,《湖北日报》发表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亲自撰写的《一面红旗》的文章,刊登了有关襄樊棉织厂《勤俭创业,天长地久》的通讯。湖北省委发出全省学习襄樊棉织厂的通知,要求“全省所有工业交通部门和工矿、交通运输企业的党组织,立即组织干部和职工学习襄樊棉织厂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一贯执行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学习他们坚持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学习他们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学习他们干部处处带头模范作用,学习他们职工爱厂如家的精神。”

同年412日,襄阳地委下发通知,组织全地区工业、交通单位干部职工学习襄樊棉织厂先进事迹,把全地区增产节约运动引向深入。

19636月,全国工业交通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梁彦斌在会上作典型发言,襄樊棉织厂被国务院树立为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72日,梁彦斌等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代表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周恩来总理亲切地和梁彦斌握手并详细询问厂区情况,称赞襄樊棉织厂工作做得好,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老厂要换新装,老兵要拿新枪,有了新机器,可不能丢掉寸纱不落地的精神。”后来,周总理还亲自给纺织部做工作,为襄樊棉织厂调拨了一百台自动织布机,配备了出口阿尔巴尼亚、比较先进的纺织设备,极大鼓舞和增强了全厂干部职工勤俭办厂、艰苦创业的干劲和力量。

襄樊棉织厂“寸纱不落地”精神鼓舞了襄阳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




上一篇:襄樊战役的克难攻坚精神

下一篇:地委书记赵修“一竿子插到底”的深入 调研精神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 关于我们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57号原电大院内

电话:0710-3536856 18186266472

邮箱:12891978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