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15 点击: 次 来源:文化襄阳研究会 作者: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 小 + 大
关于启动邓城大遗址公园建设的建议 位于高新区的邓国故址,是襄阳的城市源头,历史文化的根脉,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这一重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一直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近来,市文化襄阳研究会会同市文化旅游、高新区等相关单位就邓城大遗址公园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普遍认为,当前,启动邓城大遗址公园建设,国家有政策扶持,资本有开发意愿,公众有文化共识,旅游有开发价值,面临难得的机遇。 一、邓国故址保存现状 根据出土铭文和文献记载,邓城是西周至春秋早期邓国的国都,是襄阳的城市建设之源。邓族为中原氏族社会时期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古老民族,据《左传》、《春秋》、《国语》等先秦文献记载,商末周初之时,邓即与巴、濮、楚并为周的南土。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后,春秋战国的邓城一直为楚重要属邑。秦、两汉、三国、魏晋、隋、唐至宋都皆为邓县或邓城县之首府,其地下埋藏有丰富的遗迹和文物,是我国南北交汇的重要的古城址。 现存的邓城城体大体完好,城垣、城门、护城河等遗迹清晰可见。特别是邓城的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最具特色。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原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国家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1980年专程调查,认定邓城四座“马面”城门是我国古代瓮城的雏形,其城址面积不大,却保存有全国最早的瓮城遗址,具有明显的个性,便于保护开发。 二、启动建设邓城遗址公园可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根据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截至2018年8月,国家文物局已评定公布20个省(区、市)的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达61万公顷;另有24个省(区、市)的67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报告显示,在注重遗址价值阐释的同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和市民休闲活动场所。16处公园建设了遗址保护展示设施,21处公园建设了遗址博物馆,一些公园还根据自身特点设立了不同主题的参与性体验馆。此外,2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公众考古活动,公众考古进校园、考古发掘现场参观、考古夏令营、移动课堂等形式的活动广受各界好评。 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发展,邓城古城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观者逐渐增多。特别是已引起国家和省文物行政部门和专家的重视。2012年12月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考古所领导专家专程来到邓城进一步调研,认为邓城无论是从历史考古学的重要价值还是从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来讲,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4年6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湖北省文物局《关于邓城故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2018年4月,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邓国故址保护规划的意见》,2018年10月,市博物馆组织进一步完善了《邓国故址保护规划的意见》。《邓国故址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获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下一步将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若启动邓城大遗址公园建设,将获得国家较大的资金、政策支持(大约1亿元)。 三、邓城遗址公园的开发价值 1、巨大的文物价值。邓国故址地处南北交通枢纽之地,曾是两周时期汉水中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先后出土了一批从新石器时代至唐代的文物,尤其是东周时期邓、楚、吴、蔡、曾等诸侯国的青铜器,如“吴王夫差剑”、“徐王义楚之元子剑”和“楚子敦”等带铭文的器物,最为珍贵。这些器物反映了邓城由盛而衰的变化情况,对于研究古邓国历史、楚文化的内涵和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邓国故址是长江中游地区汉水流域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古城址,它集城内遗址、城门、城垣、护城河于一体,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两周、秦汉时期襄阳地区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聚落形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巨大的社会价值。邓国故址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襄阳市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是襄阳人发掘自身历史文化的最好实例。启动邓国故址建设与开发,不仅有益于提高地区文化资源的价值,厘清襄阳城市文化的根脉,增进遗址所在地群众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增强群众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而且可以对襄阳市的文化、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产生显著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邓城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的紧迫性 据相关部门介绍,邓国故址所处位置十分重要,其距襄阳市中心城区樊城区不远,周边大部分划为高新区(高新区面积约占70%,樊城区约占30%)。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化,招商引资项目越来越多,四周的现代建筑已越来越逼近邓国故址核心区,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由于邓国故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允许开发建设,故地方规划部门在做城市规划方案时刻意避开该地区,导致邓国故址实际已形成一个城中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内部脏乱差,生活极其不便,当地百姓意见较大。据了解,目前,遗址地内现居住着邓城社区的两个居民小组,共 410 户 982 人。遗址地上现有耕地 1508 亩,其中 50%的土地在古城垣上,2005 年土地二轮延包时,古城垣上的土地、护城河的土地及遗址内的土地及宅基地都确权给居民,当前邓城一、二组居民仍坚持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活动。他们在城址内开荒种地,四周城墙均改为耕地,护城河有些被填平成农田,有些做为养鱼塘,对邓国故址产生很大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综合整治、搬迁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当地民众也会越来越不满意。邓城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确实非常迫切。 五、几点建议 1、尽快把启动邓城遗址公园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市级成立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启动邓城遗址公园建设问题。建议市政协岳兴平主席及市招商工作专班人员尽快赴翼天集团进行考察,从村中村的改造、遗址公园的保护、旅游项目的开发、文化品牌的丰富等多角度谋划邓城遗址公园建设问题,尽快达成启动邓城遗址公园建设的框架协议。 2、积极争取邓国故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议高新区按照《邓国故址保护规划》的要求,做好邓国故址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城市规划,改善周边环境,引导邓城内居民外移,做好村庄搬迁工作,加强对邓国故址本体及附属遗迹的保护。严格控制邓城内外保护区内建设,主动谋划、预留可供邓国故址大遗址保护开辟展示区的鏖战岗东周楚家族墓地,积极争取邓国故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由高新区起草具体用地规划调整方案,规划和国土部门积极配合,逐级上报。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含市考古队)牵头搞好衔接工作,向国家、省、市上级主管部门递交该项目保护性开发建设方案。 3、建立专职的管理机构,负责邓国故址的日常维护、安全保卫、藏品保管、宣传陈列、游客组织等工作。明确管理机构的运营方式,确定管理职责,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提升遗址管理水平。制定系统的考古工作计划,搞清邓国故址的整体格局,测绘并绘制高精度的考古图,提倡对各种无损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组建多学科参与的遗址环境调查和环境考古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姜家林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张宗海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副秘书长 姚练 襄阳市博物馆馆长报送: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直相关部门和单位 发:会长、副会长、正副秘书长、专委会正副主任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秘书处 2019年7月25日印 |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57号原电大院内
电话:0710-3536856 18186266472
邮箱:12891978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