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08 点击: 次 来源: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作者:姜家林 张灵超 - 小 + 大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视度,对襄阳的历史地理区位、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在历史中如何层层演进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此来考察襄阳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动因,襄阳的“山水形胜”何以造就中华的“人文渊薮”,并以此为基础,为今后文化襄阳建设提供了“四重”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襄阳 文化 历史地理
按历史地理学观点,任何地区的历史发展,都可以表现为人类社会与地理条件的互动,襄阳自然不例外。明万历癸巳年间(1593年),湖广布政使司陆长庚为《襄阳耆旧记》刻本作序,提出一个理念“山川人物,相待而显”,并结合襄阳的“山川”与“人物”进一步论证,“孔明龙伏隆中,士元凤栖东野,德公遁迹鹿门,习氏选胜白马,皆足为山川重。若乃叔子岘山之碑,元凯万山潭之石,季伦高阳池之饮,明德高风,千载之下,令人慨想。”可见自古以来,有识之士就愿意从山川和人物、地理和文化互动两个维度,来探讨两者如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文拟追随先贤的脚步进一步展开论述,选择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考察襄阳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动因,襄阳的“山水形胜”何以造就中华的“人文渊薮”,并为现今文化襄阳建设提供借鉴。 一、山水观形胜:襄阳历史地理区位分析 历史如戏剧,地理如舞台,襄阳璀璨的历史文化所演绎的一幕幕精彩大戏,都离不开襄阳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所提供的舞台。以下,从全国区位、交通枢纽、城市结构分析之。 (一)全国区位:地占天下之中。在中国的地理区位中,襄阳处于南北交界、东西交汇的中心区域,可谓地处“天下之中”。从南北而言,历史上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屡见不鲜,特别是距离现今最近的宋金对峙,出现在宋金战争以后,南宋与金国大体以秦岭、淮河为界,其中在南襄盆地的两国国界就在南阳、邓州与襄阳之间,相持近百年,南北方文化在各自政区中独立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南北相异的文化面相。1908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人张相文先生第一次提出以“秦岭-淮河线”划分中国南北的设想,指出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生活习俗,都有明显不同,此后,这条线被广泛接受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然而,细察地图,就可以发现这条线在秦岭以西、淮河源头以东有一段空白,大致相当于今年南襄盆地的范围,有明显的南北交汇特此,如果从中画出一条南北分解的虚线,恰好是秦岭余脉荆山和汉江中游一线。确切地说,荆山、汉江一线也可算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的补充,这一点在襄阳生活的人有切身的体会,比如襄阳沿汉江几个市县,老河口市在北岸、谷城县在南岸,仅一江之隔,生态、文化、民俗就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地域差别,襄阳城区的樊城襄州与襄城宜城也有较明显的南北差别,枣阳市的枣南、枣北也有很明显的南北之分。 从东西而言,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逐级下降,襄阳所在的南襄盆地,处于全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的边沿,是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交汇地带。上世纪60年代,国家进行“三线”建设布局,襄阳由于既有富饶的战略腹地,又靠近战略纵深的特殊区位,成为“三线”布局的重点区域;让上世纪80年代,国家推进东西部区域经济协作,襄阳又成为东西部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城市,再次从实践层面对襄阳东西交汇的地理区位作了印证。合而言之,襄阳恰好处于我国东西交汇、南北交界的中心,可谓中华大地的“肚脐”“腹心”之地。 (二)交通枢纽:路当水陆要冲。按历史地理学观点,两种不同地貌单元的接触地带(山地与平原结合部)或不同运输手段(水路、陆路)的衔接点,由于负担交流、集散、管理等职能,最容易发育为城市。襄阳恰恰处于汉江中游与南襄隘道的交汇处,同时兼有山地平原交融、水路陆路交汇两种特征“东瞰吴越、南遮湖广、西带秦蜀、北通宛洛”,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 从陆路而言,襄阳和南阳之间的道路是古来著名的“南襄隘道”,又因楚国由此道与“诸夏”相通而称为“夏路”,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云:“楚有二津,北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郑晋卫之道(亦今焦柳铁路、郑万高铁、二广高速选址)”。自襄阳北上通过南襄隘道,可通过方城隘口进入中原,亦可转商山、武关道至关中,历来是沟通中原、关中与江汉、江南的交通要道。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盛赞:“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得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 从水路而言,古来“江、淮、河、汉”并称国之“四渎”,其中长江、黄河、淮河大致都是东西走向,唯有汉江是“西北--东南”近似南北的走向,既连起了黄河与长江,也贯通了南方与北方,成为古代内河最繁忙、最便捷的水路通道。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正如东汉蔡邕在《汉津赋》中描绘道:“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迤万山以左回兮,旋襄阳而南萦··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襄阳所处河段,恰位于汉江高山峡谷段后的第一个平原河谷段,江流浩漫,水运便利,再叠加南襄隘道的国家级陆路干道优势,遂造就襄阳古代十字型水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南船北马、七省通衢正由此而来。特别是当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择长安、洛阳、开封时,襄阳沟通南北的水陆要冲位置最为突出。襄阳历史上一系列重要文化、经济、军事事件的背后,均有此水陆交通要冲的烘托和助力。 (三)城市结构:城合双子之璧。李孝聪先生在《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写到:“历史上任何一座城市发展壮大,其城址无不具有交通方面的合理性,交通形势稳定,城市则历久不衰,交通态势改变,城市必然中落或发生城址转移”。襄阳合襄樊二城之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双子城,两城夹江对峙,唇齿相依,由于城高池阔,大堤稳固,两千多年来城址甚少迁移,成为名副其实的“铁打的襄阳”。光绪《襄阳府志》不无自豪地对此评价道:“古今郡县或因时会而易其名,或因地利而徙其所,惟襄郡自魏晋以降,名莫与更,城莫迁改,宇内最古之郡亦莫襄阳若矣。” 整座襄阳城池,道法自然,背山面水,南城北市,绘就中国城市的经典格局,融城防、生态、人文、美学于一体,中国古城经典形象一直保留至今。1986年,国家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名列其中。2004年,襄阳荣获“CCTV中国十大魅力城市”,金庸先生专门为襄阳题写了颁奖词:“这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 襄阳“汉晋以来,代为重镇”,这不仅取决于其区位和交通优势,也取决于其独特的双子城结构和山水城洲齐备的城市景观,众多建城要素汇聚一地,在中国众多古城中首屈一指,很好地容纳了行政、军事、商贸、人文等城市功能。是以,在2000多年的建城史中,襄阳城虽历经朝代更迭,兵燹频仍,却仍能依托其精准的选址、良好的布局、上佳的区位、富饶的腹地,不断获得新生和发展,充分展现出一种复合型、稳定型、内生型的生命力,成为一座宜文、宜武、宜商、宜居的历史名城。 |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57号原电大院内
电话:0710-3536856 18186266472
邮箱:12891978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