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题成果 > 文章 当前位置: 课题成果 > 文章

引丹大渠工程建设的改天换地精神

时间:2021-12-15    点击: 次    来源: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作者: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 小 + 大

引丹大渠工程建设改天换地精神内涵:人民战争,排除万难,集体攻关,无私奉献。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襄阳地区响应毛泽东“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兴修水利步伐,誓夺农业丰产丰收。襄阳最大的引水工程—引丹大渠工程建设使襄北、光北这个湖北省有名的“旱包子”旧貌换新颜。它是襄阳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一个缩影,充分反映出襄阳人民的共同愿望,彰显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襄阳地区尤其是光化、襄阳两县北部,丘陵多,岗地面积大,年降雨量少,农业生产常年受旱减产,甚至绝收。

解放后,两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修起一些水库、堰塘,对抵御干旱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水源不足,仍然抗不住大旱。19695月,省、地党组织和革委会决定修建丹江渠道,并由国家投资近1亿元,襄阳投入3亿元,地委组织光化、襄阳两县和其他部分县市区4万至12万多劳力,大打“人民战争”,开始修建引丹大渠。

修建丹江渠道从196911月开凿清泉沟隧洞开始。隧洞位于丹江水库东南侧、河南与湖北两省3县交界的珠连山下,是引丹大渠的渠首。地委组织全地区1万多名水利建设大军在珠连山下100多米深的地下开凿隧洞。因地质条件差,泉水多,施工面小,没有盾掘机等先进设备,整个工程全靠人工用锤子和风钻一寸一寸地打眼放炮炸石,一筐一筐地往洞外运送土石渣。经土炮一炸,山顶上的土石松动,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施工。

女安全员李悦萍经常战斗在险石下面。放炮时,她走在最后;处理险石,她抢在最先,保护着同志们安全。1970831日清晨,刚满20岁的李悦萍,在检查施工时,为保护大家的安全,英勇地献出了生命。

李悦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极大鼓舞了施工人员的壮志。有80多名女民兵报名要求当安全员。李悦萍所在的四号井,掀起了学英雄、创高产高潮,开挖日进尺达到17米、21米,创造出工地的最高纪录。襄阳县民兵团铁姑娘风钻排施工的工作面越往前越矮,先是站着打,后来弯着腰打,最后只能爬在洞里打。洞底积水一两尺深,人几乎整个身子泡在冰冷的泉水中。她们用手在泥水里摸找炮位,有的手被碎石片划破不叫一声苦,使班进尺由2米多提高到3米以上,并创造了班进尺4.3米的高纪录。还有平均每分钟上两车渣的罗岗民兵连,袁冲模范青年抽水班,9次负伤不下火线的老英雄胡显田等,都在踏着李悦萍的足迹顽强战斗,屡建战功。

施工队伍花了3年时间,于197212月终于打通了这条高、宽各 7米、全长6750米、输水能力为100个流量的“地下长龙”。

随后,广大施工人员迅速转战飞架“天上银河”——排子河渡槽的工程。排子河渡槽是丹江渠道的重点工程之一,全长4320米,183个槽墩,平均墩高24.2米,最高的达49米。浇筑槽墩是渡槽建设的重要环节。如果按常规搭脚手架施工,浇一个25米高的槽墩,不仅要花100多立方米的木材,而且前后需花45天时间。用这种老办法,要建成183个槽墩得花22年半时间。工地党委决定走群众路线,成立由工农群众、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参加的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大家反复研究,集思广益,提出一系列改革工具、改进技术操作的合理化建议。经过研究决定采用滑动模板浇筑渡槽槽墩,7天就能浇筑一个,提高工效5倍,使整个渡槽建成比预期提前了一年,还节约3500多立方米木材和200多吨抓钉与圆钉。

槽墩建起后,如何把20多米长、200多吨重的槽身吊装到几十米高的槽墩上去,这在湖北省水利建设史上还没有先例。省水利工程团吊装工人、共产党员张惠卿大胆提出槽身整体吊装的方案,并同群众一起反复研究,终于攻克吊装起重设备等难关,只用35分钟时间就可以把一跨槽身整体起吊平移就位。经过检查,电器操作系统全部正常。过去六七天时间吊一跨,现在一天可以吊三跨、四跨,使原计划3年建成的排子河大渡槽提前建成。

在大战“地下长龙”、飞架“天上银河”的同时,光化、襄阳两县连续几个冬春,出动10多万劳动大军,在百里战线上,打了一场开挖总干渠和支渠的“人民战争”。

在百里工地上,英雄模范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父子齐报名,夫妻争参战,青年人推迟婚期,祖孙三代上丹渠的动人情景。有的人几年不回家一直干在工地,成为一心建丹渠的“老愚公”。有的甚至只有一只手还照样上工地劳动,留下了“独臂英雄战丹渠”的佳话。各方并肩战斗挖土方,源源不断运送砂石料和器材,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先后开挖6条支干渠,总长500里;修建716条支渠,连同主、支干渠,总长达1800公里;沿干支渠兴建引水闸、分水闸、节制闸、泵站等各种建筑物640多处;修建堰塘1760口,可灌溉襄阳、光化两县北部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的220万亩农田。这就构成了全襄阳地区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更为完整的新型“西瓜秧”式水利系统。

引丹大渠工程是襄阳地区水利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据统计,1966年至1976年,全地区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300多座,引水工程9处,总库容量达55.81亿立方米,承雨面积达2699.5平方公里。全地区形成以蓄水为主,蓄、引、提相结合,大、中、小相配套的七大灌区,灌溉总面积达418.62万亩。10年间,共完成土石方3.1亿立方米;坡地改梯田、平整土地170多万亩,旱地改水田10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966年的28.5亿斤增加到1975年的40.65亿斤,净增12.1亿斤,10年平均递增4%;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7.4%; 农业和工业的比例,由1966年的15851978年改变为4852



上一篇:光化县水利建设的“西瓜秧”精神

下一篇:襄樊市大胆引进人才的敢为人先精神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 关于我们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57号原电大院内

电话:0710-3536856 18186266472

邮箱:12891978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