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5 点击: 次 来源: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作者: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 小 + 大
襄樊市大胆引进人才敢为人先精神内涵:尊重人才,创新创造,敢闯敢试,敢于担当。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襄樊市冒着巨大风险从北京、天津、西安、上海、武汉等地引进大批科技人才,推进襄樊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襄樊敢为人先大胆引进科技人才的实践,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供了依据,成为贯彻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先行者,也使襄樊市很快跃升为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
1969年10月,国防科工委召开全国军事工业和电子工业会议,号召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民用电子工业,在全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襄樊市派人参加了会议,决定要大力发展电子工业。 襄樊市是襄阳地区所辖县级市,工业基础薄弱,电子工业一片空白。市革委会统一组织,采用大会战办法,举全市之力,各行各业一起上,先后建起20多家电子元器件小工厂,有所成效。1971年,襄樊电视机厂可以小批量生产电视机,1972 年达到年产5000台水平,成为襄樊市最大的轰动新闻。 从1970年到1975年,襄樊市先后开展了电子工业大会战、电子技术应用大会战、两机大会战、“双革四新”大会战等。大会战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很多问题,新办的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普遍缺乏技术人才,设备不能正常运转,有的甚至频繁出现生产事故。 1971年5月,在省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工作的曹野调往襄樊市工作,先后任中共襄阳地委副书记,襄樊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第一副书记,1973年2月任市委第一书记。他在全面了解襄樊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后,狠抓城市规划建设,不准私搭乱建;抓城市环境卫生,消灭泥巴路,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将人民广场长达两公里的臭水沟变成一个花园广场等。襄樊市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抓工业才能让襄樊人民有事干,有饭吃。曹野到襄樊伊始,直接深入工厂车间班组,不给厂领导打招呼,穿个工作服,像个老工人;车间开会, 他就坐在角落里听。没多久,他对许多工厂的情况一清二楚,襄樊工业现状让他极为忧虑。在曹野主持召开的全市工业发展现状分析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偌大一个襄樊市,除三线军工单位外,几乎没有几个能称得上现代工业的工厂。各类科技人才奇缺,几乎所有企业遇到技术问题就“卡壳”。曹野赞同科委领导的观点:没有人就想办法去挖人。要学春秋时的孟尝君,唯才是举,遍揽贤才。 1972年底,曹野收到即将调离襄阳的年青大学生潘云鹤的一封信。潘云鹤1970年8 月分配在南漳县钢铁厂当技术员,因开创了白煤炼铁的先例,使这个小厂成为湖北省工业的一面旗帜。曹野觉得这个大学生不一般,在了解具体情况后,要求组织部门将其“扣”下来。潘云鹤被安排在襄樊市科委工作,爱人也调入襄樊,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 在电子大会战中,市里成立电子自动化会战指挥部,年轻的潘云鹤担任副指挥长。襄樊市攻关“电子提花图形自动化”课题,潘云鹤反复试验实践,开创了中国纺织电子提花图形软件研发并用于生产实践的先河,成为纺织业界电子提花图形软件的“鼻祖”。襄樊在数控领域成为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城市,引起全国科技界的关注,受到国务院、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襄樊从潘云鹤现象得到重要启示:知识分子是难得的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中能够发挥出明显作用。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人才。 1974年初,受时任轻工业部副部长的徐冰启发,为着手发展轻工业,曹野组织襄樊市有关单位到轻工业发展较快的上海、青岛、天津考察。市科委主任鄂万友带上两名科技人员赴天津纺织学院拜访了印染系专家许镜平等老师。在了解许镜平存在难以解决的夫妻两地分居和农转非问题后,鄂万友许诺在襄樊可以解决。经市委领导研究同意后,9月25日,许镜平带着家人来到襄樊,分配到襄樊市棉织厂印染分厂,成为单个引进第一人。调动许镜平一事引起强烈反响。很短时间,天津纺织学院先后有6名老师调入市棉织厂工作。 期间,通过人才引进和购置设备,扩建生产线,襄樊纺织工业总量超过武汉,排名湖北省第一。 1975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党委书记张成梅牵线搭桥,曹野及市革委会领导产生了大胆想法:到中科院去引进人才。中科院人才荟萃,没有多少事情做,家属户口、工作问题没有解决,调到襄樊来,只要能解决家属户口就行。在曹野安排下,1975年5月,市科委副主任王运生和在襄樊市棉织厂工作的张成梅侄女张改菊迅速赶到北京,经中科院人事局介绍,先后到中科院系统各个所摸底登记,打响襄樊大规模引进科技人才的第一战役。随后又到北京大学摸底登记。 到1975年6月,符合调动要求的科技干部名单已有40多名。这些人要求解决的问题,涉及组织、人事、户籍、粮食、商业、住房等方面。经过研究,市里迅速定出一个“框框”:凡来樊的技术人员一律把家属迁来,属城市户口的入城市,属农村户口的迁入郊区,但吃商品粮。家属随其爱人住工厂、企业或机关,不参加生产队劳动和分配,各种供应包括粮、油、煤、肉、副食及工业品,都与城市居民相同。35岁以下的家属在集体单位安排工作;16岁以上的子女不下乡,安排在集体企业或国营企业,按“集体指标”对待。这个“框框”几乎违背所有的人事、劳动、粮食、商品供应、户籍、干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存在很大的政治风险。为了稳妥起见,曹野决定将其作为地方政策执行,不下发正式文件。曹野说:“襄樊市发展工业急需科技人才,我们必须要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大胆引进人才,这项工作由我总负责。你们放手去做,出了问题我负全责!” “框框”有了,王运生等立即返回北京开展工作。为了方便办理商调函和户口迁移等手续,市里迅速协调组织部、劳动局、公安局等部门,一次开出空白“干部商调函”300张,“工人商调函”100张,农村户口“准迁证” 250张,科委介绍信100张,由人才招揽专班人员携带进京,要求一定要把真正急需的科技人才调进来。 1975年6月,工作专班人员分成两批到中科院引进人才。通过现场办公,在中科院系统,计算所、电工所、大气物理所、物理所、情报所等十几个院所共百余人先后陆续来到襄樊。引进人才工作又到了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等一批著名院校。每来一批科技人员,曹野等主要领导都前去嘘寒问暖,亲自解决他们来后的实际困难。引才工作基本形成北京有人在洽谈,办好手续有人往襄阳搬迁,火车站有专人接待,招待所和房管部门做好保障服务, 用人单位做好人事安排等一条龙工作程序。1975年4月至1976年12月,襄樊市先后从北京、天津、上海、兰州、西安、武汉等地,引进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590人,随迁家属505户计1883人,安排工作的家属和子女593人。 1975年7月28日,上级组织部门对襄樊市采取非常手段到北京引进科技人员的错误做法提出严厉批评,责令襄樊市委做出书面检讨。襄樊市委迅速向湖北省委组织部呈报了《关于我们到北京活动技术人员所犯无组织无纪律严重错误的检查报告》,但没过半个月,襄樊在北京的工作继续进行。从北京引进的数百名科技人才到襄樊后,立即投入到襄樊“双革四新”大会战。为了让科技人才有职有权放手开展工作,市委分批从科技人才中任命了100名工人工程师。此事引起一些非议,认为市委主要领导“重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重用工农分子,是修正主义回潮”。 因到北京引进科技人才挨批评,又因任命科技人才为“工程师”受责难,曹野感受到巨大压力。他安排鄂万友到北京去了解一下中央相关政策。1975年9月上旬,经中科院人事局干部介绍,胡耀邦秘书吴明喻安排鄂万友拜见到胡耀邦。鄂万友向胡耀邦报告了襄樊抓治理整顿促生产发展,任命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为工人工程师的情况,并反映由此受到严厉批评,被认为是“修正主义回潮”的问题,受市委书记曹野委托来问问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胡耀邦立即说:“任命工程师? 那很好啊。军队打仗要有司令员、政委,工厂生产管理也要有厂长、工程师,你们做得对。” 胡耀邦旗帜鲜明的表态,让曹野如释重负。10月 8日,襄樊市委以正式文件下发《关于加强对科学技术工作领导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科学技术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打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 1975年9月中旬,国家计委副主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周恩来经济工作的重要助手段云来襄樊考察。曹野把襄樊开展全面整顿,发展经济的做法向段云做了详细汇报。段云深入企业考察后,称赞襄樊的做法是一大创举。在郑州举行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曹野做了典型汇报。会后,段云专门到医院向病榻上的周恩来汇报了襄樊市依靠科技人员开展“双革四新”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请周恩来仔细听完第12地质队电容器厂厂长刘爱云的发言录音。周恩来说:“下个五年计划,要减少投资,主要搞‘挖潜、革新、改造’,各部委都到襄樊去看一看。”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央连续下发了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推动科技工作等一系列文件。全国科学大会后,国家科委对襄樊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高度关注,在很多会议上宣传襄樊的做法与经验。襄樊又开始了大规模引进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的第二次战役。引进人才从北京扩大到天津、上海、西安等人才密集的大城市。两次大规模引进人才近2000人,涉及全国42所高校、35个国家级科研院所。 人才引进后,襄樊市委非常注重人岗相适,围绕全市重大经济建设、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项目调配科技人才。广泛组织科技人才参与各级决策。同时,对引进的人才生活和工作条件给以适当照顾,让他们安心工作。 大量引进的人才几乎涵盖襄樊工业各个领域,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1974年后,全市初步建立起一支含机械、电子、仪表等175种专业,约2000人的工程技术干部队伍。270多个工业企业先后完成各类技术项目200多个,技术革新6000多项,一大批濒临关闭的小厂获得新生。全市共取得92项在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如宽行针形汉字打印机、移动电话、泡沫石棉等一大批国内首创的新产品。建立起电子元件厂、电视机厂、传动设备厂、计算机外部设备厂等一批电子企业。同时还办起6所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这些科技人才成为襄樊发展现代工业的技术支撑,开辟了襄樊现代工业的新纪元,使襄樊工业在长达10年时间内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地位,为襄樊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襄樊引进和重用科技人才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引起国内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连篇发出消息和报道。《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关于襄樊依靠科技人才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长篇调查报告《现代化觉悟》,在全国引起轰动。襄阳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成为在全国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70年代襄樊被授予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 |
上一篇:引丹大渠工程建设的改天换地精神
下一篇:保康县尧治河村的艰苦奋斗精神
襄阳市文化襄阳研究会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57号原电大院内
电话:0710-3536856 18186266472
邮箱:1289197865@qq.com